2006年,廈門島內后坑的800平廠房里,25名工人圍著簡易生產線忙碌。“那時候連公司都沒注冊,我哥帶著一群以前的工友和親戚從針車布套加工做起,誰能想到十八年后會有五個跨國生產基地。”對于中童(廈門)嬰童智能家居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童)的發展,總經理楊松娓娓道來。
精彩觀點
1.創業不是百米沖刺,是馬拉松。
2.歐美客戶認我們的智能系列,東南亞更青睞高性價比產品。
3.市場再變,做好產品、建好團隊的根本不能變。
白手起家的七次關鍵跳躍
2012年從國際貿易專業畢業的楊松,第一天到工廠報到時,哥哥給他安排的任務是整理外貿訂單單據。“當時覺得跟單工作瑣碎,直到后來才明白,那是了解客戶需求最直接的方式。”這一干就是十三年,楊松見證了中童從家庭作坊到跨國企業的七次關鍵蛻變。
2006年的創業起點帶著鮮明的時代印記。“我哥14歲出來打工,從一線車縫工再到工程部主管,后在機緣巧合之下開始創業,專為外貿公司做嬰兒床配件加工。”楊松記得哥哥常說的話:“哪怕一個螺絲,也要比別人多磨三道工序。”這種對品質的執念,成為中童基因里的第一組密碼。
2009年注冊廈門夢貝比兒童用品有限公司,是企業規范化的重要一躍。“有了自己的針車車間、組裝車間,五金車間,注塑車間,從‘游兵散勇'變成正規軍。”楊松特別提到當年的投資場景,“2008年金融危機以后,整個市場行情都非常不好,我們當年在此時逆勢投資,中童從一開始就具備了從危機中尋找機會的基因。”
2012年的廠房擴建意外催生了精益生產理念。“從800平到12000平,空間大了反而效率低了。”楊松回憶說。
2014年的推車項目失敗,成為最痛的成長課。“500萬投資幾乎是當時的全部家當,接了太多訂單卻交不了貨。”楊松坦言那次危機暴露了團隊管理的短板,“不是技術問題,是我們高估了協調能力。”這次失敗讓中童確立“聚焦核心品類”戰略,此后八年深耕游戲床領域,做到全球市場份額前三。
2020年疫情期間的漳州基地建設,創造了中童速度。“120畝地,從簽約到投產只用3個月。”楊松說,“2020年4月,通過法院拍賣購得120畝土地和數萬平廠房,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中童團隊的高效協作之下,當年6月就實現開工投產,3個月時間硬生生把之前荒廢的廠房變成擁有12個車間的產業園。”這個基地實現90%供應鏈閉環,讓配件供應交付周期從45天壓縮到18天。
圖/中童漳州基地
2023年重慶基地的布局,則體現了對市場的精準判斷。“西南地區母嬰消費年增速15%,但物流成本高。”楊松算了筆賬:“在重慶設廠后,對西南地區客戶的配送成本降低32%,現在這個80畝基地已成為中童布局西南地區和邊貿市場的核心支點。”
圖/重慶中童產業園
2025年泰國工廠的緊急啟動,是應對國際貿易變局的關鍵落子。“中美貿易戰讓關稅漲到170%,美國客戶倒逼我們海外設廠。”楊松透露選址泰國的深層考量:“除了規避關稅,當地的風土人情和營商環境也是我們選擇泰國的重要考量,可滿足北美市場大部分的需求。”
圖/中童泰國·羅勇基地
兄弟同心的管理哲學
在中童的企業文化手冊里,“堅韌”二字被特別標注。“我哥常說,創業不是百米沖刺,是馬拉松。”楊松說。
在中童的整個發展過程中,除了堅韌,還有改革的硬氣滲透在企業管理的細節里。2015年引入釘釘系統時,面對老員工的抵觸,兄弟倆站在廠門口逐個檢查手機:“不會用智能手機的,公司出錢培訓;不愿意學的,只能遺憾告別。”楊松笑稱那次“數字化革命”雖然艱難,但讓審批效率得到了提升,“現在連保潔阿姨都會用釘釘報物料需求。”
兄弟倆的分工,像是給中童擰了套“雙引擎”。兄長沉得下心,一頭扎進產品研發與戰略規劃里就不挪窩;楊松則是“闖將”,專管市場開拓與團隊執行。“他能對著張設計圖熬三天三夜。”楊松記掛著2013年從德國回來的那個深夜:當時兩人剛拿到的產品設計資料,在辦公室討論爭到凌晨,他實在熬不住先回了家,第二天早上八點推開辦公室門,兄長依然在辦公室研究,而且精神抖擻。
“后來這股子鉆勁就成了中童的根。”楊松說,“以至于后來對產品的這種創新的基因就注入到中童里面,公司里面是非常重視產品創新,技術研發這一方面。而我更擅長把他的想法變成客戶訂單。”
楊松這話里藏著默契:公司大小決策文件上,總留著兄弟倆的雙簽名。“我們有過爭執,但從未在核心決策上分歧,因為目標始終一致。”這種默契在泰國工廠項目上體現得淋漓盡致。“4月份決定立項,我哥當天就飛曼谷考察,我在國內組建籌備組。”三個月內兩人往返中泰11次,楊松說“他搞定當地政策與供應鏈,我負責團隊組建與訂單轉移,這種配合我們練了十幾年。”
全球化時代的生存智慧
研發創新是中童的另一張王牌。“我們每年研發投入占營收3.8%,僅去年就申請43項專利。”這種創新力讓中童從OEM代工升級為ODM方案提供商。
對新興技術的敏銳嗅覺讓中童始終站在行業前沿。“2016年我們就用AI做需求預測,通過分析全球電商數據,系統已成功預測出三款爆款產品。”楊松說。
產品矩陣的擴展同樣暗藏玄機。從單一游戲床到涵蓋智能電動系列,科學輔食系列,健康睡眠系列,安防護理系列,科學日用系列,每個品類都針對特定市場。“歐美客戶認我們的智能系列,東南亞更青睞高性價比產品。”楊松展示的產品定位圖清晰劃分:“重慶基地主打國內與邊貿,泰國工廠專攻北美,漳州總部聚焦高端定制。”
面對出海企業的共性難題,楊松有自己的心得。“不要為了出海而出海,要算清楚賬。”他以泰國工廠為例:“雖然成本增加了,但規避了關稅,還能開拓東盟市場,長期看是劃算的。”這種理性決策背后,是中童“以不變應萬變”的哲學:“市場再變,做好產品、建好團隊的根本不能變。”
對于即將參加的CKE展會,楊松充滿期待。“我們會帶去最新的電動系列產品,包括帶AI交互功能的嬰兒搖椅。”
圖/中童電動搖椅
采訪結束時,楊松總結說:“我哥常說,我們來自農村,能走到今天靠的是'愛拼才會贏'的勁頭。”這句話或許正是中童從廈門作坊到跨國企業的成長密碼,也預示著這家企業在全球競爭中的更多可能。
文/肖凌、高永珍,圖/品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