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奶粉紛紛進駐我國奶粉市場,無論是在品牌,還是在質量上,國內乳業品牌都難以抗衡。現階段國內消費者對于進口奶粉品牌的偏愛,著實反映出我國奶制品與國外奶制品有著明顯差距。
在這一激烈的市場競爭背景下,國內乳企如何提升核心競爭力?如何立足本土,發揮優勢,在國際競爭中求生存?在日前舉辦的第六屆中國奶業大會上,乳業專家共同探尋中國奶業的破局之路。
正視奶業危機 重拾消費信心
當前我國奶業總體態勢良好,奶牛存欄達1460萬頭,達到歷史最高水平;牛奶產量3725萬噸,接近歷史最高水平;規模牛場和小區實現機械化擠奶,奶牛養殖場不斷擴建,優質奶源基地進一步擴大。
在總體形勢向好的同時,我國奶價卻呈現持續下跌態勢,中國奶業快速發展中面臨的一些危機逐步顯現。中國奶業協會會長高鴻賓分析指出,危機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奶牛養殖業的危機、乳品加工業的危機以及牛奶消費的信任危機。國內奶農賣奶難,而進口乳制品卻大幅增長,面對國際低價奶粉的競爭,我國奶牛養殖業發展壓力加大。
消費信心是產業健康發展的基礎,前些年頻發的乳業事件給消費者留下了心理陰影。同時,境內外競爭者又借機炒作,導致廣大消費者對國產乳品心存疑慮。面對國外品牌的加速侵蝕,中國奶業重獲消費者信心刻不容緩。
“安全是讓消費者恢復信心的步,而質量的提升則是中國乳業轉型升級的新臺階。”李勝利建議,在奶源的升級上,加工企業直接控制養殖環境和奶源生產是提升產品質量的關鍵;在加工的升級上,應采用先進的生產工藝、縮短加工生產間隔,降低生產安全風險。
直面行業挑戰 推行“兩推兩調”
近年來,國內奶粉市場硝煙彌漫,各個奶粉品牌都在搶占終端資源,大打促銷戰。多美滋、惠氏等國外品牌長期以來憑借研發基礎、悠久的歷史以及營銷策略等方面的優勢占據著我國嬰幼兒奶粉的高端市場份額,但隨著本土品牌貝因美、伊利等在技術、工藝、質量以及市場策略等方面的日趨成熟,國內奶粉的市場競爭已經進入白熱化。
國內乳業發展形勢嚴峻,民族乳業品牌應改善奶業發展區域布局不合理狀況,促進產加銷協調發展,強化乳品供需調控能力,加強奶農與乳品加工企業之間的利益聯結機制,提高產業競爭力。
有挑戰,就有發展機遇。國內乳業應從種植、養殖、加工、銷售、消費等全產業鏈切入,加快奶業轉型升級,重點是“兩推兩調”。“兩推”即推進適度規模養殖,推進產業一體化;“兩調”即調整草畜結構,調整乳品結構。
實施“新鮮戰略” 加快轉型升級
面對行業發展困境,乳品企業應如何調整產品結構,提升核心競爭力,適應國際競爭?與會專家建議,應制定我國奶業的“新鮮戰略”,建立起國際競爭的天然壁壘,打造我國奶業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今年的奶業,機遇和挑戰并存,加快奶業升級轉型是的出路。我們要調整乳品結構,大力推廣巴氏奶的發展,促進奶牛標準化養殖。”農業部奶業管理辦公室主任王鋒說。中國奶業協會名譽理事長劉成果認為,在實現現代牛奶產業的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一體化的過程中,最關鍵的是實現種植、養殖和加工的“草畜乳全鏈條一體化”。
此外,有專家建議,在當前奶業背景下,要重視行業公益宣傳、改變消費觀念、提高效率,增強自身的競爭力、努力降低飼料成本等,這些是幫助奶農和乳企渡過難關的有力手段。
國產乳業的健康發展牽動著每一個中國人的心。壯大民族品牌,提升國際競爭力,是每一個有榮譽感、有責任感的國人的共同心愿。國內乳業品牌應把握發展機遇,突出重圍,重新贏得廣大消費者對國產品牌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