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食品巨頭亨氏集團出售了其位于英國的嬰幼兒配方奶粉生產工廠。這家工廠是首批獲得中國注冊的境外乳制品生產工廠,生產的亨氏奶粉主要出口到中國市場。
在“洋奶粉”紛紛進駐中國這個世界上的嬰幼兒配方奶粉市場背景下,作為世界的營養食品生產商之一的亨氏,已進入中國市場多年,卻從未贏得相應的市場份額,的確匪夷所思。
亨氏乳粉為何變身貼牌奶粉?究其原因,我們發現這是亨氏奶粉在中國市場發展戰略的必然之路,多方面因素導致了今天局面的發生。
發展戰略過于保守
業內人士分析提出,亨氏的決策過于保守,未根據中國的嬰幼兒奶粉市場狀況進行正確決斷。
自2010年進入中國奶粉市場以來,亨氏一直未進行大規模的投放,即便是其全球董事會主席、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孫博廉明確表態“期待未來幾年在中國的奶粉業務銷售額能夠翻番”后,亦未設立生產基地,其產品均為英國進口。
在中國,沒有強大的品牌和市場營銷推動,銷量很難爆長。在銷量難以快速提升的情況下,亨氏謹小慎微,不肯加大市場投入。豈知市場越不投入,銷售業績越難提升。而亨氏,則一直處于這種惡性循環之中。2013年,國內奶粉掀起并購潮,同時洋奶粉負面消息不斷,亨氏為了節省成本,不僅在肯德爾工廠裁撤了45個管理崗位,還計劃將嬰幼兒配方奶粉的生產承包給新西蘭恒天然公司。
亨氏的保守風格在業內已是共識。曾有評論指出,亨氏在中國市場反應遲緩,待其他品牌將中國市場瓜分殆盡,才殺入,殺入后卻不增加投入,只任憑業務自然發展,多年時間亦未能取得相應市場。
產品重視程度不夠
亨氏的產品有5700多種,除了人們熟知的嬰幼兒食品,如嬰兒米粉、面條、佐餐泥、果汁、果汁泥零、嬰幼兒配方奶粉,還有番茄醬、調味品、沙司和冷凍食品等。該公司的分支機構遍及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
亨氏與卡夫合并后,共同擁有8個價值超過10億美元和5個介于5億美元-10億美元之間的品牌,而這些大品牌中,并不包括嬰幼兒配方奶粉。
由此我們可以了解到,奶粉在亨氏的業務中所占比例太小,幾乎引不起足夠的重視度,亨氏也并沒有花太多精力在奶粉業務上面。進駐中國市場多年,卻從未設立生產基地就是最好的證明。但由于中國市場需求及消費潛力巨大,亨氏又無法完全拋開中國市場。因此亨氏選擇了出售工廠,變身“貼牌”奶粉。
運輸成本過高
我們知道,由于亨氏一直未在中國設立生產基地,其產品均為從英國進口,而奶粉從英國進口到中國的運輸成本過高。代工廠的輕資產模式,則比自己工廠生產節約超過20%的成本。
有消息人士透露,因為運輸成本過高的原因,亨氏兩年前就想將工廠出售了,所以當時才計劃將嬰幼兒配方奶粉的生產承包給新西蘭恒天然公司,后因天然爆出“肉毒桿菌”事件,合作才未能達成。
多年來,亨氏從未擠入中國奶粉暢銷品牌行列,而今變身“貼牌奶粉”,雖說大大縮減了成本,但消費者對“貼牌”產品的不信任,必將不利于其乳粉業務的進一步發展。長此以往,很有可能淡出中國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