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乳工程”這一概念是由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王加啟提出的,是意圖緩解我國奶業困境所做的探索,是今后我國奶業發展應該努力的方向。
日前,在第六屆中國奶業大會暨第四屆海峽兩岸巴氏鮮奶發展論壇上,王加啟坦言,國內乳企之所以深陷進口奶的泥潭,是因為我們一直認為“我們生產什么消費者就消費什么”。他認為,要改變這個現狀,應該從創建優質乳標識制度、規范乳制品加工工藝入手,他將此定義為“優質乳工程”。
所謂的“優質乳”,簡單來說就是在提高質量標準的基礎上,讓一部分奶“先優質起來”,從而達到和接近國際優質奶的水平,在質量上站穩腳跟。
現如今,“洋奶粉”依舊在國內奶業市場占據主導地位。據相關統計,盡管2013年國產、進口奶粉的銷量相當,但在一線、二線城市,進口奶粉仍擁有85%以上的市場占有率;最新公布的配方奶粉品牌占有率排行榜中,前10名只有伊利一家是國產,且排在最末端。正因如此,中國乳業在政策干預下啟動了自救模式。以國內嬰幼兒乳品行業整治作為背景,中乳協曾攜手工信部牽頭召開國產嬰幼兒乳粉新品推介會,以期組建所謂的“乳粉國家隊”,試圖與“洋奶粉”分庭抗禮。
不過,盡管市場上出現了一些假“洋奶粉”,并且“洋奶粉”也出現了不少負面事件,消費者對“洋奶粉”的熱情依然高漲,國產奶粉仍無法在市場上“收復失地”。究其原因,當然不在于消費者“崇洋媚外”,而在于二者在整體質量上的差距,使得國產奶粉無法贏得消費認同。尤其在一個不進反退的牛奶標準的指導下,國內乳業面臨的恰恰是不進反退的危機。
各種危機中最主要的是,奶牛養殖已面臨多重困局,嚴重影響乳業健康發展和國際競爭力提升。資料顯示,目前我國真正的良種高產奶牛數量僅占奶牛存欄總數的1/5,奶牛平均單產量為5噸,僅是美國的1/2左右。近年來,我國奶牛總體質量較差的面貌,仍沒有得到根本轉變。沒有好牛就沒有好奶,沒有好奶就產不出好的奶粉。
前段時間,一些地方出現了“奶農倒奶”的事件,根本上講還是因為低質量的原奶日益失去市場。這也再次證明,在“洋奶粉”的巨大沖擊下,始終處于低端游走的國產奶業,如果不進行痛定思痛的變革,從源頭的養殖到生產,實現全面性的質量提升,打造真正的“優質乳”,終將無法與洋奶抗衡并最終收復市場失地。因此,借鑒國外的經驗,再結合現實情況,確實很有必要啟動和實施“優質乳工程”。
在奶業面臨困局的背景下,“優質乳工程”就是解決問題的鑰匙,如果能夠得到實施的話,那么對于改善國內奶業的質量、實行分級生產和管理、提升消費信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過,當前最重要的,恐怕還在于要改變“生產什么就消費什么”的生產理念,從生產主導型回歸于消費主導型,在知曉消費者需求的基礎上,去生產符合消費要求的產品,并達到安全、優質的層次,“優質乳工程”才會帶來中國乳業的真正嬗變。
“優質乳工程”應該是一個系統的工程,當務之急,是要加快構建現代化奶源基地,圍繞奶業合作社、家庭牧場,加快奶牛養殖產業組織模式升級,同時通過制度創新,加快上下游產業建立“利益分享、風險分擔”一體化合作關系。
實施“優質乳工程”,提高乳品標準,才能逐漸規范市場,提高國產奶粉質量,國人才會放心成為國產牛奶的消費者,從而有助于國人花更少的錢而變得更健康,而讓國內乳企賺錢,又助推國內經濟發展,實現多贏。
國內乳企應該真正地去踐行“優質乳工程”,實現從源頭上提高產品質量,杜絕假大空、流于形式。國產當自強,處于困境中的國產奶,真的經不起太多折騰了,要少說多做,多做實少務虛,以“優質乳”為起點,使我國奶業擺脫發展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