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廣東省奶業協會和燕塘、晨光、風行等14家本地乳企及燕海、珠江等23家奶牛養殖廠便共同發布《廣東乳品質量安全承諾書》,信心滿滿地將自己發展偏緩但似乎更穩健的方式與北方乳業進行了比較。
三聚氰胺事件之后,廣東省奶業協會和燕塘、晨光、風行等14家本地乳企及燕海、珠江等23家奶牛養殖廠便共同發布《廣東乳品質量安全承諾書》,信心滿滿地將自己發展偏緩但似乎更穩健的方式與北方乳業進行了比較。
王丁棉告訴記者,北方乳企流行的模式是公司+基地+奶站+奶農,而南方乳企流行的模式則是公司+基地+牧場。“兩者最大的區別為有沒有從奶農手中收購原奶,從奶農手中收購較難進行監控,廣東曾在上世紀80、90年代采用過這一模式,但有些散戶奶農會摻水,導致質量不過關,最終被淘汰。”業內人士王洪(化名)告訴記者。
“三鹿率先施行的“奶牛下鄉,牛奶進城”模式可實現快速擴張,并使得國內80%的奶牛為散養。”王洪表示,2005年前各家基本偏安一隅,奶源屬于買方市場,若來奶不合格可當場倒掉,但之后各乳企為了搶全國市場,奶源進入賣方市場,質量直線下降。“對南方乳企而言,合作的基本是自有與合資的牧場,且有固定的多年合作,彼此知根知底。而北方奶農社推廣了8年,仍是換湯不換藥,只是收奶站的翻版,當然目前這只是階段性、過渡性的。”
“廣東本地奶業已經形成規模化程度高、牛奶質量高的特點,目前整個廣東省奶牛數量達6萬多頭,存欄超過100頭以上的養殖比例已經占到90%以上,規模化養殖遠遠高于全國不到20%的水平。”廣州市奶業管理辦公室主任謝梓棟告訴記者,目前省內規模較大的養殖場有38個,其中廣州占大頭,數量近2萬頭。且乳企與養殖場建立了穩定而長期的生鮮奶購銷關系,形成了農企一家的“奶牛養殖— 收購加工”一體化聯合模式,省去了“奶站”這一中間環節,相對杜絕了摻假現象。
“但整個廣東的奶源始終處于不足狀態,自給率為40%,無法滿足本土需求。”謝梓棟表示。據王丁棉介紹,整個廣州約有17500頭牛,風行約5000頭,再從其他個體養殖戶處收1500頭牛的奶。其他1.1萬頭主要由燕塘和廣州光明分,此外燕塘還要從福建、湛江、廣西再購奶,其在粵西的5000頭牛的奶源基地正在建設中,年底可交付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