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伊利大洋洲生產基地成了眾多權威媒體的“寵兒”,它作為中國“一帶一路”國際合作的標志性項目,多次被點名表揚、重點推薦,成為“一帶一路”的標桿典范。
央視僅在一個月內就對此進行了三次深入報道,新華社、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中新社等也頻頻為它點贊。
伊利大洋洲生產基地為什么能獲得如此多的贊譽?下面跟隨小編一起來八一八。
經貿合作,優勢互補
伊利集團對奶源的重視是眾所周知的,很早就花大力氣發展自己標準化、規模化、集約化的牧場,截至2016年底,投入奶源升級與建設的資金約135億元。
正是因為這一點,2014年11月,伊利在新西蘭號稱黃金奶源牧場的坎特伯雷平原建設了包含科研、生產、深加工、包裝等領域,也是全球的一體化乳業基地,當時還是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新西蘭時任總理約翰•基共同為該基地揭的牌。
前不久,3月25日,伊利集團又在新西蘭奧克蘭舉行了伊利大洋洲生產基地二期揭牌儀式,進一步建設:
年產16.2噸功能性乳蛋白牛乳深加工項目、
年產80000噸UHT奶項目、
年產56000噸全脂奶粉生產項目、
年產30000噸嬰兒奶粉包裝項目。
伊利集團董事長兼總裁潘剛在接受央視采訪時說:“新西蘭有獨特的自然資源的優勢。我們就想把全球單體規模的乳業生產基地落戶新西蘭,通過這個項目向國內的消費者和全球的消費者提供高品質的產品。”
在央視的采訪中,新西蘭懷馬特市市長克雷格•羅利也肯定了這一項目的建設對當地經濟發展的巨大促進作用,他認為發展前景十分可觀。
共贏之道,水乳交融
正如人民日報在關于伊利大洋洲生產基地報道中指出的那樣,生產基地的建立不僅使伊利獲得了穩定的高質量奶源,同時也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讓奶農受益。如今,在懷馬特地區,有近百家奶農向伊利供奶,并形成相互依存共贏的產業鏈。
新西蘭南島的夏季降雨較少,牧場常常面臨缺水困境,限制了當地奶農的發展。而伊利為當地奶農提供預付款,讓他們可以添置灌溉設備,改善草場條件,增加產奶量。新西蘭懷馬特市農場主伊恩•摩爾對央視記者表示,在伊利的幫助下,自己的牧場產奶量因此增長了20%到25%。
同樣,伊利也對當地奶農設置了很高的收奶標準,對高質量的奶源實行獎勵制度,“香餌之下,必有懸魚,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盡管伊利有著“苛刻”的收奶標準,仍然有越來越多的當地奶農達到了標準,提供更加優質的奶源。
如今的伊利已經成為了懷馬特地區求職市場上的“香餑餑”,僅在今年3月,基地就招聘了200多名當地的新員工進行培訓。伊利還積極投身當地的社區活動,主動踐行自己的社會責任。
伊利不僅在當地中學設立了獎學金,資助有志于進行乳業研究和中新交流的中學生,而且還為獎學金獲得者提供到伊利實習的機會,幫助他們成為促進中新兩國友好交往的使者。
基于伊利集團在當地經濟發展、社區建設等方面的杰出貢獻,2015年,伊利大洋洲生產基地被提名新西蘭最知名商業獎項之一——“南坎特伯雷商業大獎”,這也是當地首次提名一家外國企業,克雷格•羅利市長說:“伊利就像我們大家庭的一員,我們一直把它當成一個的新西蘭企業。”
正如伊利董事長潘剛在《新西蘭先驅報》發表的署名文章中所指出的:“一帶一路”橋梁促進了中新乳業的合作,其意義遠大于“賺錢”,更重要的是,它帶來了兩國之間的貿易和文化的交流,促進了兩國之間相互尊重、取長補短和互惠互利。
“一帶一路”:我們的征途是世界
走出去是中國品牌發展的必由之路,是中國由經濟大國發展到經濟強國的核心環節之一。據新華社報道,中國乳業近年來不斷在創新中逆勢突圍,并借力“一帶一路”建設積極參與全球化競爭,開啟乳業“中國制造”的發展新空間。
《經濟日報》也分析認為,依托大洋洲生產基地,伊利不僅為中國消費者帶來了高品質、更營養的創新產品,也為新西蘭當地提供了就業和資金支持,樹立了中國品牌的形象,為中國企業“走出去”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對伊利來說,伊利大洋洲生產基地僅僅是“全球織網”戰略的部署之一。人民日報在報道中也提到,面對國際奶源競爭的挑戰,中國乳企只有進一步參與全球奶源布局和競爭,才能爭取更大的成長空間。可以看到,近年來,伊利與全球眾多企業、高校及科研機構展開了多領域、多維度合作,打造出具有伊利特色的發展圖譜。
多家權威媒體對伊利大洋洲生產基地頻頻點贊,可以說為廣大中國企業在“一帶一路”政策指引下如何“走出去”提供了很好的借鑒樣本。新華社也在報道中表示,“一帶一路”為伊利“走出去”帶來了全產業鏈的發展機遇,也將為更多中國品牌在世界上創造更廣闊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