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進口影響,國產奶粉此前受到了不小的沖擊,在此背景下,如何振興中國奶業成為行業普遍關心的問題。不過,海關總署公布的最新數據卻顯示,2017年1月份,我國進口奶粉15.6萬噸,同比下滑8.4%,進口奶粉出現下滑意味著國產奶粉將迎來發展轉折點嗎?
中國商報記者致電海關總署,對方表示,公布的1月份奶粉品類為包括大包粉、嬰兒粉、中老年奶粉等在內的全部奶粉,主要為大包粉,還有部分嬰幼兒配方奶粉,其它品類相對較少。記者發現,具體到嬰幼兒奶粉品類上,1月嬰幼兒配方粉進口1.5萬噸,同比下降9.2%。進口大包粉也出現了一定程度下滑。
進口大包粉數量的下降,主要是受到恒天然拍賣價格的影響。資料顯示,2016年12月份,恒天然拍賣價格曾經出現連續8次上漲,對國內不少乳企以及牧場主心理上產生了一定沖擊,很多企業預期價格會繼續上揚,但進入1月份,拍賣價格卻有一定的回落。業內人士分析,恒天然拍賣價格的連續不穩定變動使很多中間商、貿易商對此處于觀望態勢,減少了對大包粉的進口量。
此外,乳業專家宋亮在接受中國商報記者采訪時介紹說,國家對復原乳產品流通有一定限制措施,這迫使國內很多生產企業開始使用國內的生鮮乳,一定程度上造成進口大包粉量的減少。
“而進口大包粉數量減少的根本原因是消費的低迷。目前整個行業消費仍不景氣,企業用粉的需求很小,行業有去奶的趨勢。”宋亮如是說。
對于進口嬰幼兒奶粉,資料顯示,2017年1月的進口量出現過去22個月以來首次同比下降。究其原因,首當其沖的自然是奶粉新政。業內人士分析,很多代工廠擔心企業拿不到許可證而減少了進口量。
而對于奶粉新政導致進口嬰幼兒配方奶粉進口減少的效應在1月份顯現,宋亮表示,雖然奶粉新政是在2016年10月份實施,但海外生產訂單的周期通常為一年,受到合同的剛性約束,很多企業不得不繼續生產,進入2017年,奶粉新政的效果才慢慢顯現。
此外,2017年1月26日,國家食藥局連續發布《嬰幼兒配方乳粉產品配方注冊標簽規范技術指導原則(試行)》、《嬰幼兒配方乳粉產品配方注冊穩定性研究技術指導原則(試行)》,文件指出,嬰幼兒配方乳粉的標簽應與產品配方注冊內容一致,不得含有虛假、夸大或者絕對化語言,這對嬰幼兒配方奶粉的進口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此外,跨境管理水平不斷提高對很多保稅倉庫企業進口產生很大沖擊,使得包括貝拉米在內的很多外資品牌通過保稅區備貨方式進口到中國的量減少,一定程度上拉低了進口總量。”宋亮如是說。
而這也一定程度上反應了消費者對進口奶粉消費趨于理性,進口奶粉風光不如往常。不僅如此,宋亮預計,2017年一季度每個月進口嬰幼兒配方奶粉數量環比均將下滑,同比很可能也下滑。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進口奶粉風光不似從前,對國產奶粉而言,是一個機遇。